中国古人寿命:考古发现改写认知
上古三皇文化公众号替代号
敬请关注!
关于中国古人寿命,学者林万孝研究指出,商朝人均寿命不超过18岁,此后周秦20岁、汉代22岁、唐代27岁 、宋代30岁、清代33岁 、民国35岁,因此平均年龄上看,“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的非常随机”。
由于古代婴儿夭折率较高,兼之战乱等因素,导致非正常死亡较多,必然会拉低人均寿命,因此平均年龄并不能反映古人真正能活多少岁,也就不能得出“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的非常随机”的结论。
古人平均寿命30岁的来源
“古人平均寿命30岁”,首先我们得先搞清楚这个数据怎么来的。
这个数据最早出现在1934年,一个叫许仕廉的学者写的《人口论纲要》书里,这是中国早期研究人口问题的代表作之一。该书主要探讨世界人口与中国人口的关系,以及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问题中的地位,从人口学和社会学角度,讨论了人口增加率、人口限制与人口压力、人口与食源、工业原料与人口的地理要素、还有人口死亡率等,其中得出的古人寿命结论是“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大部分时期,国人平均寿命为二三十岁。”从此,“中国古人寿命平均30岁”的观念就影响到几代人。
许仕廉当年的权威结论至今也89年了,后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调查统计,列出以下参考文献。
比如1981年第3期的南京医学院学报的自然科学版,发表了姚荷生的《我国历史上3088个著名知识分子的寿命的统计分析》,对自秦汉至新中国成立前3088个著名知识分子的寿命进行了统计分析,结论是平均寿命65.18岁,艺术家的平均寿命最高67.95岁,文学家最低62.32岁,远远高于同时代的贫苦劳动人民。
比如1992年6月,中研院经济研究所出版的《明清时期家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》一书中,作者刘翠溶根据50种族谱,在摒除1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后,测算的平均死亡年龄约52岁左右。
随后才有1996年第5期《生命与灾祸》杂志发表了林万孝的《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》,该报道称,我国古人历代的平均寿命是:夏商时期18岁、周秦20岁、汉代22岁、唐代27岁、宋代30岁、清代33岁、民国时期约35岁。此次发表影响了很多人,才会有传至今还在说古人平均寿命30岁的观念。
以上是八九十年代的人口从个方面的推测的结论,再来看看近二十年的学者对古人寿命的研究还有哪些结论。
2000年第1期《江苏社会科学》发表了郑正、王兴平《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》,此文结论是西汉人均寿命在70岁左右。
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的关珊珊发表硕士学位论文,《唐前期人口死亡年龄研究——以墓志资料为研究中心》,文中统计了皇室、官僚、僧道、平民各群体的寿命,其中皇室的人均寿命最短48.32岁,依次官僚60.62岁、僧道69.46岁、平民57.06岁。
2012年第12期《生物学通报》发表了孙晓燕的《中晚清丹阳孙氏家族死亡年龄调研》,该文以孙氏家族从清朝到光绪150年间,899人的寿命推测,在摒除10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后,得到的结论男子平均死亡年龄是46.62岁,女子平均死亡年龄是49.84岁。
这么多数据一对比,不管是从哪个领域去推测,也能说明古人平均寿命30岁不合理。
但问题是,古人平均年龄果真如此之低吗?江苏考古发现的一处西汉晚期古墓,里面出土的木简文书,改写了我们对汉代平均寿命的认知,汉代平均寿命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高。如此,从这个角度或许也可以解释西汉为何会亡。
江苏发现西汉行政档案
上世纪90年代,在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尹湾村,考古发现六座西汉古墓,出土了大量简牍,内容主要是行政文书档案(迄今发现最早、最完整的郡级行政文书档案),共计4万字,对于研究西汉历史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。
其中,一份叫《集簿》的文件上,记载了西汉晚期东海郡人口重要信息,详细如下(笔者将其转化为了阿拉伯数字):
第十五行:男子706064人,女子688132人,女子多前7926人。
第十六行:年80以上33871人,6岁以下262088人。
第十七行:年90以上11670人。
根据尹湾汉墓简牍上述记载,西汉晚期东海郡人口140余万,80岁以上的有33871人,90岁以上的有11670人。
据此可以推算:年80以上者占比3.26%,年90以上者占比0.84%。2010年时,中国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,全国80岁以上占比为1.57%(第七次普查时为2.54%),90岁以上占比为0.15%,比例都不如汉代东海郡。
2010年时中国人均寿命为75岁左右,如今已经超过78岁。既然如此,年80以上占比超过如今的汉代东海郡,他们人均寿命该多少?尽管不能如此简单的比较,但也可以看出汉代东海郡人均寿命应该不会太低,至少应该远超现代学者估算的汉代22岁的人均寿命。管中窥豹虽然不全,但由东海郡也可以大致看到西汉人均寿命情况,而东汉大致延续了西汉养老政策。
唐宋明古人寿命:普遍能活到60岁
在我们的印象中,唐宋明名人享年鲜有不足40岁的,比如李白61岁、杜甫58岁、白居易74岁、王安石65岁、欧阳修65岁、苏轼64岁、陆游85岁、杨慎72岁、王阳明58岁等,那么这是个别现象,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呢?
李燕捷的《唐人年寿分析》,对正史与墓志铭上记载了生卒的2944个唐人,作了统计分析,最终计算出样本的平均死亡年龄为57.55岁。
根据《宋词鉴赏辞典》,生卒齐全的有137位,平均寿命高达64岁,其中很多都活过了70岁。
郑丽萍的《宋代妇女婚姻生活研究》中,研究者根据4802篇宋代墓志铭的记载,考证了宋人寿命情况:享年51—60岁的宋人占比20.81%,61—70岁占比24.44%,71—80岁占比19.80%。最终,经过计算的平均享年,男性死亡年龄平均为60.69岁,女性死亡年龄平均为62.31岁。
学者做了一份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寿命调查(见上图),样本接近2000人,可以看到平均寿命在65岁左右。
与宋朝大致相同,明代古人享年普遍也在60以上,详见下图,源于葛剑雄、曹树基著《中国人口史(第四卷)》。
尤为重要的是,上述统计人群的享年,主要是较为富裕的一群人,他们不仅拥有较好的营养、卫生条件,而且还拥有更好的医疗条件,更有条件看中医。因此,从这个意义上讲,中医无疑是上述人群长寿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英国中世纪古人寿命:80岁以上占比0.8%
奇波拉的《欧洲经济史》记载,1276—1300年英国1岁以上1000人存活情况,其中40岁之前剩下436人,50岁之前剩下311人,60岁剩下194人,70岁之前剩下81人,80岁之前剩下8人(详见下图)。
也就是说,针对1岁以上的人群,英国能活到60岁的只有19.4%,能活到80岁的只有0.8%,明显不如尹湾汉墓简牍记载的情况,更不如上述唐宋明的古人寿命情况。
中世纪的英国,生卒能被记录在历史资料上的也都不是普通人,同时通过英国也可以管中窥豹古代欧洲人的寿命,与英国相差不会太大,但他们寿命却远不如中国,背后无疑凸显了中医的作用与价值。
显然,中国古人寿命超出想象,而且明显比西方要高,背后的原因很简单,就是中医管用,并非安慰剂,因此“只有中医、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人活的并不随机”。
如今,中医的确存在不少问题,但有人却打着“科学”的旗号完全否定中医,而否定管用的能提高寿命的客观存在的东西,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科学。
拓展阅读:
中国考古界的耻辱:出土3000件金银珠宝,30分钟损坏一半!
扫码加小编微信:Leojinyu123
为防止失联,请关注以下公众号,知道更多真相
也可以登录网站查看更多真相:www.lingmiaomiao.cn
请复制微店链接在微信里打开
https://weidian.com/?userid=301113021&wfr=c&ifr=shopdetail
蒙学溯源:传统家塾中的读书人(你能想象六年蒙童“读”多少书吗?)
您的转发是最重要的支持!感恩转发!
https://weidian.com/?userid=301113021&wfr=c&ifr=shopdetail